更深层的危机在于价值体系的崩塌。Crocs自身的定价与市场竞争的矛盾加剧困境。电商平台上 39 元的平替款大量出现,让千元内价位的Crocs,试图打造的“功能性轻奢”定位不堪一击。
Crocs自身的业务决策与运营问题更是难辞其咎,此前收购意大利休闲鞋品牌HEYDUDE导致的库存压力与关税增加相互叠加,推高运营成本,拖累业绩。
不过,Crocs天猫旗舰店目前仍保持着10%的增长,这揭示了一个现实:洞洞鞋并未真正消失,只是从潮流符号退化为了基础款。
就像当年的UGG雪地靴一样,回归到其功能性产品的本质。洞洞鞋的舒适性和实用性仍然是一些消费者选择它的重要原因。
“丑”不是长期卖点,洞洞鞋重回巅峰还需绑定文化或者技术壁垒。
勃肯鞋未必能统治中产鞋柜
在洞洞鞋鼻祖Crocs退潮后,与洞洞鞋在舒适需求与价格带(500-1500 元)上重叠的Birkenstock勃肯鞋接棒,吸引了部分洞洞鞋消费者。
从起初不到3亿欧元,攀升至2022财年的12.43亿欧元、2023财年的14.9亿欧元,截至2024年 9月30日财年的18.05亿欧元,Birkenstock的营收一路高涨。其中,亚太市场为重要增长引擎——2024财年亚太市场营收占比达38%,同比增速42%,远超欧美市场21%的增速,一度被视为下一个中产鞋柜之王。